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芬?,2017年底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普遍設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鄉鎮黨委和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等。
“普遍設立法律顧問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任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法律顧問隊伍,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秉h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也提出了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普遍設立公職律師、企業可設立公司律師,參與決策論證,提供法律意見,促進依法辦事,防范法律風險。”
主要職責:為政府決策信訪案件等提供法律意見
根據《意見》要求,2017年底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普遍設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鄉鎮黨委和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事業單位探索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到2020年全面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法律服務需求相適應的中國特色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體系。
黨政機關法律顧問需要履行6項職責:為重大決策、重大行政行為提供法律意見;為處置涉法涉訴案件、信訪案件和重大突發事件等提供法律服務;參與處理行政復議、訴訟、仲裁等法律事務;參與法律法規規章草案、黨內法規草案和規范性文件送審稿的起草、論證;參與合作項目的洽談,協助起草、修改重要的法律文書或者以黨政機關為一方當事人的重大合同等。
任職要求:公職律師須既有公職又具備律師資格
根據《意見》要求,黨政機關的法律顧問,以黨內法規工作機構、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取法學專家和律師參加。目前已經在黨政機關擔任法律顧問但未取得法律職業資格或者律師資格的人員,可以繼續履行法律顧問職責。但在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實施后,此類人員應具有法律職業資格或者律師資格。
外聘的法律顧問,需要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所從事的領域是具有一定影響和經驗的法學專家,或者具有5年以上執業經驗、專業能力較強的律師,而且要未受過刑事處罰,未被司法行政部門處罰過,也不能被律師行業處分過。
《意見》要求外聘法律顧問應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遴選,工作期間不得泄露國家秘密等,也不得利用在工作期間獲得的非公開信息或便利條件牟利,不得以律師顧問的身份從事商業活動以及與法律顧問職責無關的活動。黨政機關可以設立公職律師,其本身不但要求是公職人員,而且要獲得律師資格。
工作要求:不聽律師意見造成損失追責黨政領導。
《意見》要求充分發揮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的作用。黨政機關在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前,應聽取法律顧問、公職律師的法律意見,起草、論證法律法規規章草案、黨內法規草案和規范性文件送審稿,應當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參加,或者聽取其法律意見。
如果依照規定應聽取法律意見而未聽取的事項,或者法律顧問、公職律師認為不合法、不合規的事項,不得提交討論、作出決定。如果因為未聽取法律顧問、公職律師的法律意見,應當請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參加而未落實,應當采用法律顧問、公職律師的法律意見而未采納,造成重大損失或者嚴重不良影響的,要依法依規追究黨政機關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其它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專家解讀: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利于防止權力濫用
國務院法制辦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明征認為,推行法律顧問制度,有利于監督和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預防和杜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李明征表示推行法律顧問制度,有利于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更好地把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效能,提高制度執行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證監會法律部副主任劉輔華也是一名公職律師。據他介紹,作為中央國家機關公職律師首批試點單位之一,自2004年起,證監會有3批、合計500多名監管干部通過司法部的審核,成為公職律師,總人數位列中央試點單位之首。他表示公職律師廣泛地參與到制度文件起草審查、涉外法律文件簽署、行政決策咨詢、日常監管、稽查執法、行政處罰、復議應訴等工作中,在監督執法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國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呂紅兵認為,建立法律顧問制度,能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黨政機關的法律顧問,既為政府法律風險防范“保駕護航”,也為政府依法科學決策“建言獻策”。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李明征表示,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是領導干部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重要依托。領導干部既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也要善于發揮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的參謀助手作用,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水平以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監督和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預防和杜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
(根據新華社、京華時報等有關報道綜合整理)
(摘自《人民信訪》2016年第6期)